35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穿越之寡妇丫鬟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466

分卷阅读466

    绳。安安静静的,二婶也在旁边看着,看来今天做饭的是陈氏和大福了。这倒比较稀奇。

文轩见到娘亲,也没有大声嚷嚷,伸手要娘亲抱。

“伯娘,”俩妞妞也懂事的低声叫道。

“嗯,我们家两个小妞妞越来越懂事了,”蓝怡摸摸他们,“二婶。”

李氏笑着让她上炕。蓝怡摇头抱着暖呼呼的文轩告辞出来,快步往家走,贾氏不在。她还要快些回去做饭。

进门后蓝怡赶紧换去湿掉的鞋子,这才觉得脚有了感觉,不由感叹着寒露已近,秋天又要过去了。

“娘。”文轩蹦跳跳的各屋看看。“哥呢?”

“跑东院去了吧。”

“我也去!”文轩说着就往院子里跑,蓝怡赶紧喊道,“莫摔倒了,叫你哥回来吃饭啊。”

“知道啦,娘,咱们吃热乎乎面条吧。”文轩一边跑一边点菜,蓝怡好笑地看着在石子路上一颠一颠地跑着,进厨房先取出两片姜剁碎冲进热水里慢慢饮下。以免自己着凉。

姜水还未喝完,宇儿便跑了进来。“娘,刀叔已经快做好饭了,让咱们过去吃呢。”

蓝怡一口没忍住,把姜水喷了出来。这刀无锋,越发贤惠了!

想必是看自己回来先去接孩子,就顺手做上了吧,虽说隔壁院子住着但是蓝怡还真没有尝过刀无锋的手艺呢,蓝怡喝完姜水,顺手装了些干木耳带过去。

木耳味甘性平,能益气强身,疏通胃肠,无论是凉拌还是炒菜,口感都不错,包括苏永珅和刀无锋都喜欢吃,后来她干脆在林子里遇着长木耳的枯木就砍断带回来放在避阳处,时常浇些水,也算作是人工培育的木耳了。

从跨门进到苏永珅的院子,蓝怡先去了厨房,苏永珅坐在灶前烧火,刀无锋戴着围裙擀面条,动作十分流畅熟练。

蓝怡抽抽嘴角,这厮离着那个冷酷的神射手、牢里的霸王头越来越远了,正在朝着居家必备的暖男发展……

苏永珅笑道,“无锋说弟妹去了二叔家,得有点功夫才能回来,就连你们娘儿仨的一并做上了。”

“嗯,辛苦无锋了,这些木耳留着做菜吧。”蓝怡把木耳放在案板旁,本想无锋擀面自己打卤的,可掀开小灶上的炒锅一看,卤已经打好了,满满的一锅rou丝木耳炒芹菜丝,简直是色香味俱全!她发现自己竟没有插手的地方!想想于伯,再看看刀无锋,蓝怡不得不感叹北沟村太平无事,高手们都改行了。

“二嫂,木耳我也收拾了不少,你以后不必再拿过来了。”刀无锋一边十分帅气的擀面,一边对蓝怡说道,“蒜在那边,你剥蒜吧。”

蓝怡遵命,拿了蒜坐在桌子边开始剥蒜,“没见着你出门啊,什么时候去的林子?”

刀无锋笑容开朗,“无锋是见二嫂收了不少干枯的杨木和槐木堆着生木耳,觉得此法甚好,就抽空去了一趟深山,运了不少生着木耳的枯木头出来,就在厢房边上放着呢。”

蓝怡深感佩服,“无锋,你越发干家了,不如嫂子给你说房媳妇成个家吧,谁家闺女嫁给你真是享福了。”

这样的男人,奇货可居啊。

刀无锋低头微笑,他哪有二哥这样的福气,能娶着二嫂这样的媳妇,“不急。”

“还不急呢,你今年也二十一岁了吧,村里你这样年纪没成亲的可不多了。”蓝怡摆出当嫂子的架势。

苏永珅往灶里扔了些木柴,也逗趣道,“正是呢,无锋,还是听你二嫂的吧。”

刀无锋转头见蓝怡一脸认真的看着自己,咧嘴角笑了,“二嫂,二十一岁不大,二哥不是二十六岁才娶到你进门么,我且再等等吧。”

蓝怡瞪大眼睛,把蒜碗一放,“你跟他比什么!他模样生的那样凶恶,家里也没几亩地,娶我之前住着破房子,哪家闺女能看上他啊!你可不一样,你模样生的比他好,能干家,前些日子不是刚封赏了百亩地么,百亩地啊!哪家闺女听着能不动心的?对了,地在哪呢,待天好了咱们去看看,朝廷赏的,肯定是上等水田吧……”

“哈哈!”刀无锋忽然朗声大笑,“哪个跟你说我有百亩地了?”

蓝怡有点莫名其妙,“你二哥说的啊,说是上次的战功,你被赏十斤田百亩,这还有错么?怎得,害怕二嫂惦记上你的田地不成?”

“二哥说的,呵呵,你且问他去!”刀无锋收不住笑意,十分帅气地拿起刀,手起刀落一气呵成的切过去,宽窄一致的面条被他抖起,下到锅里。

高手就是高手,蓝怡连刀碰到案板的声音都没有听到!不过蓝怡看他这副样子,再看看苏永珅也是忍俊不禁的模样,忍不住郁闷起来,自己耳朵又没毛病,自己也不健忘痴呆,这个怎么会记错!(。)

第三七二章千差万别

“好了,宇儿,文轩,洗手去,咱们开饭啦!”刀无锋解下围裙,回头见蓝怡还气鼓鼓地瞪着他,摇头失笑,“二嫂,吃饭啦。”

蓝怡见他没有解释他那“百亩良田”的意思,以为自己真的听错了,垂头丧气地带着两个孩子洗手吃面,好在面条果真劲道十足,卤子也着实滋味不错。

不过,这更让她郁闷了,初见时这厮是个刚从牢里放出来的面带伤疤的冷酷狱霸,那叫一个酷啊!后来听周卫极说这厮是个杀人在逃的通缉犯,她还担心过一段日子,现在倒是洗白白了,本性也渐渐露出来了,好好的一个冷酷百步穿杨的神射手愣是成了一个饭做的比她还好的快刀厨子!

蓝怡瞟他一眼,接着郁闷吃面!

刀无锋看着蓝怡的样子,眼笑得弯弯的,闷头吃得更香。

苏永珅见他们如此,满眼笑意,此时他心情极好,不由说起他和蓝怡进门之前的话题,“二弟妹,我教孩子们读书,并非是指望着他们都能考秀才当举人,只是孩子们天性顽皮,若是不严格些,这些孩子怕是更记不住几个字。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他们现在多记得一些字,多一些本事,以后也能有多些路子赚取生计,不必单靠着一把子力气养家。”

蓝怡深以为然,“大哥说的极是,读书识字确实大有用处,他们长大了除了种田,还可以跑生意、做小买卖等。认字记账是必须会的。”

苏永珅点头微笑,“村里人家的孩子,以后能跑生意做买卖的怕是不多。多数怕是要到茶肆、酒楼、布店、米粮店当伙计。好些的生了管事账房吧。”

这个年代的士农工商分的很清楚,大家各安其业,农民就是务农,他们祖祖辈辈的与土地打交道,认为本就该如此,理所当然的耕作很少去想着改变。就算是进城务工也多是农闲时节或家里劳动力多地少的情况下去干活,农忙时节都是要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