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青山不改[综武侠]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229

分卷阅读229

    柄,被握在太子昭手中不说,先前轰轰烈烈的“信众事故”中,李渊竟是不幸的被扫到了台风尾。

原来他当年和“霸刀”岳山是结义兄弟,对慈航静斋的前任圣女碧秀心有着…信众之情。估计李渊都不曾想到,时隔多年这种隐秘的感情都会被江湖中人挖出来吧,而这也多少对李阀和李渊造成了负面影响——慈航静斋的信众似乎都不怎么如意,这点看岭南风雨飘摇的宋阀,看没能统一魔门的邪王等就可以引以为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如今的李阀,身为阀主长子的李建成的话语权越来越高了。李建成当初被李渊送到太子昭身边做“质子”,可太子昭俨然并没有把李建成当做“质子”对待,反而是对他委于重任,还让他出仕为官,站到更宽广的舞台上,接触更多他在李阀时接触不到的人与物,而他本身资质就如瑾瑜如兰桂,在得到悉心呵护的情况下,快速成长起来就是很正常的。

陇西李氏从太子昭手中得到水泥配方一事,就是李建成一力促成的。

只是不知道在李渊听到长子极力推崇太子昭时,李渊会是什么样精彩纷呈的神色。

不过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得到太子昭支持的李建成,如今正在逐步统领陇西李氏,日后必定会成为下一任唐国公,还是一颗丹心向隋皇室的唐国公。

这听起来似乎是皆大欢喜的,不是吗?

现在说完了“大唐”的去处,那就回归到隋朝本身上来吧。

大业五年,隋军再征占城,收复比景、海阴、林邑三郡。

同年,隋军攻占流求,改起为琉球郡。

大业六年,已升任为右光禄大夫裴矩离间突厥,使得突厥分化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同年,东突厥和隋军交战,俘处罗可汗,东突厥灭。西突厥上表请降,双方在边界开贸市,中原商行蜂拥而至。

同年,开恩科。

大业七年,定均田制,女子亦可有授田。

大业八年,隋军征高句丽,高句丽力穷求和,被拒。

同年,改高句丽为辽东郡。

同年,活字印刷术现世。

也是这在这一年,帝杨广创下了十个月不上早朝的记录,朝中有大臣上书恳请帝杨广禅位于太子昭。这奏章理所当然的是到了太子昭手上,太子昭在大朝时痛斥上书的朝臣,又发自肺腑的陈列出帝杨广的种种丰功伟绩:

“……我皇是沉迷于炼丹术,可众卿家何敢将伴随着炼丹术产生的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发明无视?即便是误打误撞的发明,那也改变不了它们是举世瞩目发明的事实!”

文武百官:“……”

说实话,看皇太子说的那么言辞恳切,他们几乎都要愧疚到无以复加了。

并不是,好吗?

当他们是傻子吗,说火药是炼丹术士在炼丹时误打误撞的发明出来的,他们勉为其难的还能相信,可其他的就比如说水泥和印刷术又该怎么解释?难道炼丹术士平时炼丹的时候,还顺带玩泥巴吗?这根本就说不通,好吗?

不不,这些举世瞩目的发明再怎么着也不能被归在帝杨广身上,好吗!朝臣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如今要还是傻到认为太子昭还是从前谦和的太子昭,那他们不如回家种地去。

再等等,依着现在太子昭把所有功劳都推到帝杨广身上的行为,他确实是具备谦和的美好品质,以及还孝顺有加呢。

刚这么想完的朝臣们忍不住嘴角抽搐,如果这真的算谦和和孝顺的话,那他们真的无话可说,毕竟纵观前朝历史,哪个皇太子不是极力为自己增加功绩,并在有推翻龙椅上那位的能力时,个个都迫不及待上位了。

当然更多的皇太子还是没个好下场,基本上都轮不到他们登基呢,不是被龙椅上的那位废黜,就是被其他有野心的兄弟们拉下去。远的不说,就说先皇文帝吧,他原本立下的太子是房陵王杨勇,结果嘞,帝杨广和其他兄弟在后面使劲挖墙角,终于把杨勇给挖倒导致他文帝废黜,而帝杨广笑到了最后。

可话说回来,他们是想说从没有见过像太子昭这样的,他到如今明明军功有,民心有,功绩更有大把,甚至于他都哄得帝杨广沉迷于炼丹术和美色,进而不管朝政好几年了,可太子昭就是磨磨唧唧的不说取而代之的事!

奇葩不奇葩?

简直就是太子不急急死朝臣!

等等,说好的朝臣和太子昭的关系水火不容呢?

只能说这种关系已经是过去时了,而且那都是士族出身的朝臣,现如今随着科举制度的大力推广,还有商贾,工匠等为国为民做出的贡献,进而更进一步的打破原有更多看出身,且多有士族垄断的选官员制度,不可谓不是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

更何况士族们如今垄断力度已大不如前,这几年随着造纸术的革新,使得纸张的制作程序没那么复杂,而且成本大幅度降低,并且还被普及到民间,再加上在今年活字印刷术被发明出来前,就有了雕版印刷术,这两者的结合使得书籍的价格有了质的下降,不再是书籍贵如金铜,进而使得知识普及化。

这无疑使得士族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且士族们想要绵亘下去,反过来还得依仗太子昭,这也是风流轮回转呐。

总而言之,如今朝臣和太子昭的关系很君臣,所以才会有朝臣急太子之所急的情况出现,只可惜的是太子昭并不急。

朝臣们这根本就是媚眼抛给了瞎子看,以至于他们还得木着一张脸,听太子昭无比真挚的把帝杨广吹捧成一代天骄,千古名君。

朝臣们:呵呵。

又等他们讲太子昭的赞颂听了进去,赫然发现太子昭说的似乎并不无道理。

想想看吧,从帝杨广登基以来,迁都洛阳,开通京杭大运河,修筑长城,通过征讨吐谷浑、突厥、契丹、高句丽等外敌来扩张版图,又开创科举制度,拥有火药、活字印刷术、水泥等利国利民甚至于会流芳百世的发明等等等,在被史书述说,由后人评断时,那帝杨广必定会是毋庸置疑的千古明君!

可实际上呢,帝杨广确有以北统南,开凿了贯穿南北大运河等英明之举,可他同时大兴土木,营造行宫,劳民伤财,如果不是太子昭在后面为他兜着,天知道现如今会变成什么模样。看帝杨广如今沉迷于美色,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怎么看怎么都是暴君之相,这样的帝王日后却会传颂为千古一帝——

这到底是什么世道?!

这么想着的朝臣们面面相觑,最终他们只能把纠结的目光落在长身玉立的太子昭身上,心中不约而同的升起了一个念头:

帝杨广这辈子走了狗屎运,才会有这么一个“天下第一孝子”的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