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小说网 - 耽美小说 - 衣冠南渡之陈庆之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2

分卷阅读12

    事充满兴趣,祖老大也毫不吝啬,事无巨细,一一倾诉。

两人谈及兵法,陈庆之摇头叹道,“可惜我只读过孙子兵法、太公六韬、孟德新书……这些还是常常在宫中值宿,从弘文馆中抄录下来,自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后,兵书十不存一,可叹可叹!”

祖老大抚摸着头顶心,不解道,“虽说知道有兵法这回事,但俺们打战,哪里有空理会这些个,只是听将军号令,他让我们冲,我们就冲,让我们撤,我们就撤!”

“将卒一心,令行禁止,这是好事。但是万一,你遇到了将帅无令,或是没法发令,而战场局势变化,你不得不做出决断时,又怎么办?”庆之挑眉问道。

“当然是敌弱我打,敌溃我追,打不过就跑,哈哈!”

“其实你这么做,就是深谙兵法之道的,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庆之侃侃道。

祖老大高声赞道,“好,好啊,是这么个理,记得参军给俺们将官授课,曾这么说过,可是我记性不好,老忘。”

“可惜,这些都是最粗浅的兵法道理,更详细的,如一场大战的山势地形,敌我分布,将帅的谋略经验,要读到这些,确是难上加难”,庆之叹道,“兵法韬略,往往是将门世家,家学渊源,又或是百战磨砺,无师自通,外人难窥其道,我也只是时常独自揣摩一二。”

祖老大轻捻颌上髭须,感慨道,“听你这么说,倒让我想起一桩奇事。数年前,我曾随昌将军去城南外一座小寺,筹沙寺拜访,想寻一位沙门,唤作济道,可惜机缘不巧,没有见到,将军深以为憾,你猜他是为了什么?”

庆之目光一亮,“此寺名为筹沙,是否与前宋名将檀道济有关?”

祖老大一拍他的肩膀,“你小子也太神了,我还什么都没说呢。”

“祖老大有所不知,这涉及到檀将军的一个典故”,庆之兴致高昂道,

“元嘉年间,宋文帝刘义隆出师北伐,檀将军都督各路军事,不久后宋军缺粮,却有一个兵士投降,告知了北魏敌军,导致大军被包围。那檀将军不慌不忙,连续数夜,亲领兵士往返各营寨,清点粮草,拿着竹筹唱数,你猜为何,原来他早已偷偷命人,将白米覆盖在了细沙上。此举不仅稳定军心,还瓦解了敌军的攻势。”

祖老大抚掌而笑道,“哈哈,此事有趣,我却不知。当时昌将军正是要去寻访,这位檀将军的后人,望能一睹檀公兵法。”

庆之一拍大腿,“想来是如此,这位沙门济道,不正是檀公的名字颠倒了过来,虽说冒犯先祖名讳不妥,但他是释门中人,想必是不在乎的。”

祖老大斜睨而笑道,“庆之,你可也是想去?”

庆之点了点头,二人约定趁着年关休沐,上山拜访。

那筹沙寺,位于城南三十里外的齐云山上,山深寺幽,若不是祖老大来过,当真是不可寻觅。

他们坐了两个时辰牛车,才来到齐云山脚,沿着蜿蜒的泥石小径,徐徐攀登,又过了半个时辰,才转过一片山坳,隐约见到一角飞檐。

其时寒冬瑟瑟,万木萧条,只有些许孤松,枝干虬结,高耸入云,几点红梅,遥遥点缀,清新冶艳。住在这里的人,不知是何等的孤绝离世,又是怎样的笑傲山林。

那寺占地不大,远观不过二进院落,寺门上虽挂了块黑木匾额,镂刻“筹沙寺”三字,却似一个小小庙宇,如此荒僻,想来香火也是少有。

两人穿过寺门,进入前院,两侧遍植高大梧桐,此时繁叶落尽,唯余天边琼枝,正北一座正殿,粉墙斑驳,殿内高台上,供奉了一尊木胎佛陀,面容威仪严穆,与一般释迦的慈眉善目不同。它身上披以丝帛袈裟,已然半旧泛黄。

佛陀座前,立着一个古朴铜炉,底层薄薄灰烬中,能见几支燃尽的短香。高台前矮几上有香火几卷,火折数个,与一个小木箱,上书“随喜”二字。

南朝佛法昌盛,信仰炙热,建康城内外,大大小小寺庙百余座,无一不是殿宇巍峨,佛身宝饰,这是他们见过的,最敝陋寒酸的一座。

两人供上香火,虔心参拜后,绕过前殿,来到后院,隐约可见几所屋舍,延至山坳深处,外面以巨石环绕,唯有一木门可通。

第19章兵法

“就是这里了,几年前来,也是如此,无甚变化,只不过当时空无一人”,祖老大重重地叩了叩木门。

只见一个粗葛短褐,头戴蓝布包巾的中年汉子,前来应门,问道,“请问两位施主所来何事,若是烧香礼佛,请到前殿随喜就好。”

这汉子俗人打扮,却作沙门言语,听来好笑,庆之合掌施礼道,“兄台容禀,我二人前来拜访此间主人,道济大师,还望引见。”

那汉子愣了一瞬,上下打量了他们几眼,说了声稍待,转身小跑了进去,不一会就回转,请他二人进去,来到了正北的一座竹舍。

踏入竹舍,一位三十如许的僧人,背墙跏坐于蒲团上,眉目淡渺,丰神俊朗,着素白直缀僧衣,其后墙上,挂有一副六尺长帛书,上书“坐忘”二字。

他双手合十,问候道,“请恕沙门失迎之罪,二位请坐。”

庆之与祖老大一一回礼,纷纷跪坐于下首蒲团上。

庆之先开口道,“可是济道大师?”

“不敢劳檀越大师之称,山野清静,不过在此栖息修行,直呼吾名尽可”,济道淡然道,“敢问二位施主远来何事?”

祖老大忍不住插口道,“早该有此问,你二人谦来谦去,太阳都要下山了!”

其余二人,闻之大笑。

庆之抿嘴道,“我这兄长,性子耿直,望济道师父不怪。”

“无妨无妨,倒是我们着相了!”济道摆手道。

祖老大也不管他们话里,打的什么机锋,直白道,“咱们是为了檀公兵法而来。”

济道了然道,“闲话不赘,檀公兵法乃先祖传下,只授予他认可之人,是以道济将代先祖三问,二位谁来?”

祖老大望着庆之,庆之点了点头,正色直坐。

“何为兵者?”济道一问。

“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以在下之见,近者,保境安民,远者,混一华夏。”

“好一个混一华夏,与先祖北伐之志,不谋而合”,济道击掌赞道,又问道,“如何克敌制胜?”

“兵法曰天时、地利、人和;或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或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在下看来都有道理,惟独激赏将士一体,如臂使指,所谓韩信带兵,多多益善,才是难得。”

济道听闻,含笑再问,“如你所言,又将